0%

Wu Jun

硅谷来信

硅谷来信

提升自己的快捷方法

美国最杰出的商业哲学家吉米·罗恩(Jim Rohn)曾经有一个经典的论断——“你就是你平常花最多时间相处的五个人的平均值”。
和优秀的人亲密接触,是提升自己的快捷方法。还有比这更快捷的方法吗?有。那就是和你亲密接触的优秀者,每天还在和更多优秀的人朝夕相处。

“吴军·硅谷来信”订阅专栏,给你提供一个提高朋友圈质量的机会。
在这里,你将有一年的时间,和一位优秀人物,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众多顶尖科学家、商界领袖和文化精英朝夕相处,去熟悉他们的思维方式,掌握一套深入洞察世事和人生的独特方法,进而寻找到成功的轨迹。

专栏的主理人吴军博士,计算机科学家,硅谷投资人,《浪潮之巅》、《文明之光》等畅销书的作者。他曾先后供职于谷歌和腾讯,是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发明人;他既是活跃在硅谷的投资人,也是美国两家风险投资基金的董事和顾问;他先后写过六本书,横跨数学、教育、IT、文明史本本畅销,最新出版的《智能时代》在罗辑思维独家首发,首印1.5万册,不到10小时售罄;

硅谷来信的主要内容

在“吴军·硅谷来信”订阅专栏,吴军博士会把他的见闻、想法,以书信的方式,第一时间与你分享。
从2016年10月10日起,截至2017年10月9日,你会在每周收到至少五篇由吴军博士从硅谷发来的信件,每封信的开头都会写有你的名字。
这些信件将主要围绕以下几大主题展开:

  1. 介绍新的、媒体尚未报道的科技成就的金融、科技类文章——如果你是希望参与跨国合作的企业家,或是正在捕捉全球机会的投资者,亦或是寻求下一个创新风口的创业者,这一部分内容,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2. 国外优秀科技公司的先进做法及管理经验分享——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或是普通企业中的管理者,这部分内容分享也许会对你有帮助;
  3. 教育主题的文章——由于吴军博士在给美国几所顶级的大学担任顾问,每年都要花时间走访各个大学,他会在信中与你分享这些名校的特点和教育理念,无论你是家长、学生还是教育从业者,这部分内容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4. 对时事的评述文章——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对于即时资讯的在处理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思考结果,进而客观上决定了一个人最后的发展走向,如果你是一个爱智求真,不甘于盲从的人,在重要的热点事件发生时,希望吴军博士的分析和洞察,能够给你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帮你辨伪存真。
  5. 世界各地的艺术、历史、风土人情,以及吴军博士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经验、体会——勤奋工作和享受生活从来不是对立的,如果你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这个专栏能带你去看一个更大的世界。

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浏览图文,“吴军·硅谷来信”专栏还邀请了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知名配音演员为你一字一句朗读信件,每天只需抽出大约10分钟的时间,即可完成一次小小的自我升级。
期待一年之后,你的见识飞升,并且结交一帮可能让你终身收益的学友伙伴。

适宜人群

适合每一位渴望提升洞察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一眼洞穿真相、做出正确决策的朋友。帮你成为迷茫时代里的明白人。

吴军关于成为跨界高手的清单

引言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世界,单一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提供全面的认知了。人人都在谈“跨界”,可到底什么是“跨界”呢?

「得到」App请到跨界高手吴军为你创作了这份清单,供你参考。

  1. 跨界,是指一个人在自己专业外的领域,也能达到精深的水平。因此,一般的个人爱好和兴趣特长都不算跨界。

  2. 跨界本身是结果,不是目的。

  3. 对新领域浓厚的兴趣和一定的功利性,是跨界成功的两大要素。很少有为了跨界而跨界,最后还能获得成功的人。

  4. 过去学校中以“分科治学”的方法进行教学是为了解决单一的问题,而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却是复杂的世界。所以,需要通过跨界来突破思维定式。

  5. 跨界的前提条件是先把自己本来专业或者工作做好。跨界的必要性是打破思维的壁垒,实现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连接。想要实现这种连接,你就必须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知识阵地,也就是你原本的工作所在的知识领域。

  6. 跨界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不是简单看几本书,然后自己探索。只有这样你才能建立关于这个领域的知识架构,不然就会很容易会陷入理解和认知的偏差中。

  7. 在跨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你的潜在天赋。因为,如果跨界学习是建立在天赋的基础上,就会大大的缩短你的学习过程,最后也能取得更高的高度。同时,这一过程也能加深你对自我潜能的认知。

  8. 想要跨界成功,你就必须要学会向高人求助。一个在某一领域有精深水平的人,通过简单沟通就可以知道你在这一领域的水平现状,然后很容易对你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进行指导。同时,他也能快速的发现你的学习误区,帮你修正偏误。

  9. 在进行跨界学习的时候,要有意进行思维切换的训练,找到两个知识领域的相通之处。这个方法反过来也成立,即在两个原本就相通的领域进行跨界学习,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乔布斯就是在技术和艺术两个领域进行跨界,因此拥有了独特的思维角度。

  10. 在跨界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学习。虽然我们习惯把数学、物理、逻辑这样的学科称为“基础学科”,但正因为它们基础,所以它们在学术层级中拥有更高的势能。对基础学科的掌握越精深,越对你跨界学习有帮助。

  11. 跨界学习是一个在时间中逐步展开的过程,不能追求一蹴而就。

001 不做伪工作者(Pseudo Worker)

在互联网公司里,永远不可能有把所有工作做完了的时候,互联网的产品开发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地涌现,每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因此不存在一个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

怎样防止员工成为伪工作者?
1、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基础上去工作。
2、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积极工作最大的受益方是他们自己。

很多人在生活中,也是不断地把时间浪费在那些其实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上。

每当你因总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虑时,不妨试试先停下来,重新梳理一遍手边的工作:主动地站在对公司业务帮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当处于工作永远做不完的处境时,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

愿你在工作之余还能有时间欣赏身边的风景。

002 也谈10000个小时

思维方式,周围环境,境界等因素,比花笨功夫要重要。

《异类》格拉德威尔主要谈到了智商、10000小时、运气和家庭环境。这些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没有一个是充分的,甚至加到一起也不充分。

但凡成功的人都有运气的成分,而且他们都承认这一点,而不是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反之如果他们遇到挫折,他们会检讨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怪罪运气。

家庭和生活环境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的。好的环境必须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

10000小时对训练一个人的技能,甚至对做出一款好的产品,都是必要的。没有这个保障,一切免谈。

一些小公司之所以能够做出好产品,是因为聚焦+加班,聚焦使得产品得到的人力较多,加班使得它提前积累到10000小时的门槛。

误区一:简单的工作重复10000小时;
误区二:习惯性失败;简单地重复失败是永远走不出失败的怪圈的。
误区三:林黛玉式的困境。一个概念内涵越来越宽,外延就越来越窄。我们很多人做事是这样,越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对外界的所知就越来越少,而自己的是影响也就越差。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10000小时的努力需要一个积累的效应,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程度地复用前一次努力的结果,而不是每一次都从头开始。

003 再谈10000小时,三板斧破四困境

很多时候,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只有适用和不适用的。

任何可操作的方法必须简单易行,而且数量少。

第一板斧,愿景-目标-道路。既然我们练习10000小时是为了提高,精进,不是简单的重复,就需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当然愿景只是方向,人还得有阶段性目标。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实现愿景。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有道路,这就是战术,也就是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

第二板斧,即便遇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我们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气度都会比常人大出很多,才不会限于林黛玉的困境。

第三板斧,就是凡事做记录,这样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做记录的另一个好处是,在记录的过程中,又思考了一遍,进步得会更快。

009 VR技术与“第三眼美女”

IT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必经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虽然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发明,产品很性感,但是毛病很多,只是对技术特别敏感的人才会关注和使用它。

第二阶段解决了第一阶段大部分问题,让技术带来的好处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价格昂贵,有时,还不好伺候,因此只有有钱人才会使用。

第三阶段解决了价格问题,才能普及到大众。

010 如何判断技术和产品是否有前景?黄赌毒开道

011 创业不要一开始就非做平台不可

真正成功的平台公司都是从单点突破做起的,Google靠的是搜索,腾讯靠的是聊天,阿里巴巴则是做B2B牵线搭桥的苦差事。等他们真的把东西做好了,单点突破才可能牵动整个行业,才慢慢做成平台。

012 说说蚂蚁如何战胜大象(1)——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

如果两个公司采用的而技术不是同时代的,现有大公司其实是竞争不过新的小公司的。

相反,许多小公司,起家靠一个概念,当投资人追捧这个概念时,它们有投资,面子上风风光光,被成为了独角兽,但是自己却没有称得上洋枪洋炮的技术或者产品。等那一阵风过去了,就成了沙滩上裸泳的人。

013 说说蚂蚁如何战胜大象(2)——颠覆式创新的特点

总结一下洋枪洋炮或者说颠覆式创新的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杀手功能,没有杀手锏什么都免谈。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到。其次,颠覆者的杀手锏必须容易得到当时相关技术的帮助,以至于进步飞快,而传统的产品难以受益于当时的技术进步,这一点是很多人所忽视的。蒸汽船受益于机械革命,微软受益于摩尔定律,Google受益于互联网。很多人发明了一项更好的技术,但是和现有公司竞争时讨不到便宜,因为他们做的是孤立的技术进步,并没有受益于那个时代其它的技术进步的帮助。

打造自己的洋枪洋炮,是大家都想要做的事情。首先大家都应该明白,出生的婴儿都是不美的,颠覆式创新一开始一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一定具有两个特性,杀手锏,以及当时周边技术能够不断放大杀手锏的威力,以至于相比过去的技术和产品,很快它就是洋枪洋炮了。有了洋枪洋炮,小公司迅速攻城略池也就不奇怪了。

015 从孙子兵法(The arts of war)和战争论说起

一个人如果仅仅熟读了孙子兵法就想去打仗,结果就是有一个赵括。因为它并不教人具体的作战方法,或者说,它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中国的哲学强调“道可道,非常道”,”“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这样的哲学思想,并不重视具体的操作。具体到打仗上,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家讲究”运用之妙存于一心(岳飞),完全靠悟性。

克劳塞维茨非常具有德国人爱思考的习惯,他从监狱里就一直思考为什么仗会打败,如何才能打胜仗。后来他毕一生的精力,写下了巨著《战争论》。战争论可以讲是孙子兵法的补充,但是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个没有上战场打过仗的人,在军校里学习了战争论,军事素养都会有很大提高。

在思维方式上,东西方有很大差别,东方人比较浪漫,比较喜欢依靠人的力量,很多事情的成败要看人的悟性。西方人比较死板,喜欢寻找一些方法,使得任何人使用了,都能够获得成功,可操作性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

在公司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很难靠人天生的沟通能力去管理,因为我们沟通能力其实已经被基因限制死了。一个人只能有精力和150个人打交道。因此,这时候就需要有系统的方法,有可操作的步骤对大组织进行管理,完成大事情,成功也才可以复制。

017 把公司大小之争变成新旧时代之争

如果两个公司内部的生产关系处在不同时代,那么它们之间的竞争结果几乎是没有悬念的。生产关系中很重要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体现在人和公司老板关系上),以及利益的分配上。

Google研究和产品是放在一起的,所有研究员都需要写程序,因此他们的成果马上转换成为了生产力。这就如同拿破仑把炮兵和步兵配合得天衣无缝一样。

我们看到互联网公司在和传统企业的竞争中普遍占优势,其中的原因就是互联网企业能够采用一种灵活的毛奇外线战略,而传统的大公司则是采用约米尼的内线战略。前者可以迅速组织团队,利用各种便捷的资源(比如开源软件),利用便利的通信手段,很快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而后者,要先成立部门,把人安置到各个岗位,才能开始行动。双方采用的显然不是同一个时代的战略战术,这样竞争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小公司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容易实现单点突破。

018 期望值最大化原则和它在生活上的应用

期望值最大化方法也被看成是宇宙演变和物种进化背后的动力。在宇宙的演化中,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比如各物质之间的四种基本作用力,其实就是收益函数。

质子和中子通过强核力形成原子核,弱核力保证原子核不要太大,电磁力保证原子核和电子能够形成原子,以及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各种分子乃至万物,万有引力保证物质能够形成星球,等等。

宇宙的演变其实就是在这很少的几条规则限制下不断优化的过程,最后孕育出生命。而物种的进化也是如此,其实是我们的DNA不断优化适应环境过程。

创始人的基因会决定公司的基因,以及创始人一开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定规矩。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中,但凡有点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会发现那些领导有意无意设定的收益函数,然后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去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与其教育员工,不如设置一个好的收益函数。如果你是老板,不妨给大家设置一个好的收益函数,如果你是员工,按照公司的章程,最大化自己的利益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科学原理不仅适用于科学本身,也适用于生活。

019 有小聪明没有智慧的人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刘备当年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论大小,恶就是恶。
即便耍小聪明不伤害到公司的利益,也是不要做为好,因为这让一个人变得胸无大志,鼠目寸光。

029 让你的父母成熟起来

中国很多父母过分关心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们走错了路,吃了亏,或者错过什么好机会。问题是,这样过度的关心,不仅没有好处,可能还坑了孩子。

虽然中国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这在两千年几乎一成不变的社会里,或许有点道理。在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年人的见识未必比年轻人更多,如果我们相信社会是进步的,发展的,年轻人的所知所得,从总体上讲一定比上一代多,而且在今天还多得多。如果两个年轻人在未来的社会上竞争,一个是新时代的脑筋,一个是旧时代的,后一种不免会被淘汰。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当下的人,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

有人会问,如果年轻人跌了跟头怎么办?或许我有点宿命,但是我相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道理,这在投资上是个铁律。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栽跟头,如果要跌跟头,早一点比晚一点好。就算父母多么正确,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究要长大,如果20岁跌跟头,有的是机会再站起来,到了四十岁再跌跟头,站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想这是老人应有的智慧。

很多年轻人很羡慕有这样开朗的老人,但是她们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开朗的,而是靠不断对她们施加影响,让她们成熟起来的结果。

中国很多父母不成熟,子女有责任,要知道父母们生活的年代比子女们早了三十年,接受的是30年前的理念,代沟是一定存在的,因此,年轻人要让父母理解自己,就要将当下的理念传递给父母。孩子需要主动和父母沟通,将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不断传递给父母,把自己对时事的看法也考诉他们,这样他们渐渐发现从我身上学到了另一个方式,一个三十年后的方式看待世界。

我也会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来自于我自身的感受,而这一点不会因为别人的祝福或者诅咒而改变。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是,当他们有了一种新的理念,再去和他们的同事或者朋友沟通时,他们的那些老朋友会羡慕他们,羡慕他们思想能跟得上形势,这个时候,他们会真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很多地方上已经超过他们了。

既然有白天就有黑夜,那么我们不能够因为喜欢白天就厌恶黑夜。因此,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喜爱,就不宽容别人做相反的事情。

聪明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留三分余地,不能自己把自己逼到死角。

209 职业员工和管理者要注意的两件事

最有效的沟通是在第一时间直接给出答案,然后补充解释。善于沟通的人需要理解对方提问的目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解释字面上的问题。

讲问题不清不楚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自己脑子就不清不楚,第二个是生怕自己把事情说小了,别人不重视。对于脑子不清楚的人在下面要多练习,对于为了让对方重视而夸大其词的,最后对方一旦了解了真实情况后,会适得其反。

很多管理者不了解细节,这和前面讲的很多专业员工不了解大局正好对应。很多管理者,我问他们第一句话,他们能答上来,再往下问第二句话,就不知道,就要找手下的人来回答了。我问他们,如果是这样,你怎么知道你手下的人告诉你的是真的呢?

在一个大公司里,一个总监为了自己的提升,会扩张队伍,把小事情往大了做,但是作为领导,如果不了解细节,整个部门的效率就上不去。根据我的经验,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如果做到了第5级(基层员工是第1级),他需要了解第3级的工作,做到了第6级,就需要了解第4级的工作。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只从飞机上看森林,只能看到一片绿,只有走下来,才会发现森林里除了绿色的树叶,还有很多东西。

基层的员工要抬起头,管理者要弯下腰。

217 不要那么匆忙,好么?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好事情,是我们太匆忙,太着急

当忙碌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问自己一下:慢下来,我们是否会过得更好呢?我有时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所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在目的还没有想清楚,迷迷怔怔,在世俗力量的驱赶下,就匆匆随着奔涌不停的人潮去做了。而在这个过程中,物欲与权力又让我们进一步急速行走。虽然越走越快,越走越远,而且每一步似乎都有目标,但是停下脚步一看,自己又回到了原点。

我开始学会了做事情之前抬头看看纯净的天空,沉静下来听一听自己的心声,以免像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感叹的那样: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我和我自己讲,凡事要慢三拍。

280 专业和业余的区别

  1. 职业选手和业务选手的区别并不在于后者打不出好球,而在于他们打出一个好球,可能伴随着一两个坏球,譬如打偏了掉到水里或者干脆丢失了。而要弥补一个坏球带来的结果,有时需要多打好几杆,这样成绩不仅差,而且不稳定。相比之下,职业选手的发挥要稳定得多。

  2. 职业选手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打了一个坏球而输掉整场比赛,也不会因为打出一个好球而得意,而业务选手打坏一个好球会怨天尤人,接连几个球都打不好。而打出一个好球,会得意忘形,接下来可能会放松,并失去领先的优势。

  3. 要想打好球,不仅要练出打出好球的水平,而且要按照职业选手的方式去打球,也就是说要讲究职业的做事方法。

A. 好的专业人士要在任何情况下为工作本身着想,他们不会因为看到患者是个瘾君子,态度就和对待一个社会名士有所不同,也不会因为最近自己的一些家庭变故就影响自己的工作。

B. 专业素养意味着遵守流程和行业规范。

C. 是否有专业素养体现在是否愿意花工夫寻找更好的答案,而不是交差了事。

D. 专业人士常常有完整的领域知识,或者说掌握了成体系的知识,而业务人士常常只掌握了一些知识点。前者因此具有分析问题,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后者常常只能应用所知的一些知识。

E. 具有专业素养的人是在动态中进步的。

跨界,如果因为在自己原来的领域没有做好,想着跨界去成功的捷径,最后会是两头落空。在自己原来的领域不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素养。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不仅专业素养没有,原来那点专业技能也丢失了,当然难以成功。

如果说跨界成功有什么捷径的话,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培养好专业素养,有了好的习惯,就容易有好的结果;接下来,要在新的领域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遵循专业的步骤去做事情。

收藏清单 | 让你为难的忙,帮还是不帮?怎么帮?


2017-09-11 「得到」 罗辑思维
引言

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别人求你帮忙的情况。有些忙容易帮,有些则让人很为难,我们到底该如何拿捏处理?

吴军分享了他关于帮忙的一些行动心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帮人不在次数多,而在于成功率要高。所以,拒绝别人并不丢面子,答应了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才丢面子。如果办不到,就千万不要轻易承诺。

  2. 不要把自己想得那么重要。别人在求你的同时,未必就觉得你一定能够把事情办成,他们通常还求了其他人。拒绝别人,对方并非就没有了希望。他们比你更清楚一件事办成的可能性,也没有你想象的那样脆弱。

  3. 帮不帮忙要提前想清楚,帮了忙,就不要指望回报。

  4. 如果是能力不及,不能帮上忙,那么就要在第一时间委婉拒绝,给对方充分的时间另想办法。

  5. 如果能帮上忙,但是不想帮,也要尽早通知对方。勉强答应,但又流露出不情愿,最后搞得双方都不愉快。

  6. 如果愿意帮忙,但其实能否办成并不确定。不妨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告诉对方,表示会全力帮忙,但是可能性不大,也请他早作准备。

  7. 一件事自己能否做成,其实可以提前做一个简单的判断。我自己的判断原则是:如果做成这件事的难度是X,而我的能力和面子有3X,就答应下来。之所以需要这么高的保险系数,是因为可能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麻烦。答应别人却没有办成,反而有损和对方的交情。

  8. 你的面子是个常量,你用一次少一次,用完了要很长时间才能攒起来。因此,如果觉得帮别人忙太勉强,要用掉太多的面子,还是要提前拒绝。

  9. 如果已经决定帮忙,对朋友提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可以提出你的看法,不要勉强自己。

  10. 对于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提出给人以廉价的补偿。这种敷衍了事的做法一眼就能被看穿。这种情况,直说无妨,不要因为不好意思就替别人做主。

  11. 违反原则的事情,一定要直接拒绝。

  12. 最后,提个醒。千万别耍小聪明,想既不办事,又不得罪人。这种做法的结果不仅会得罪一个人,而且还会有一个坏名声。

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